金属的腐蚀原理
腐蚀是指材料与环境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所造成的破坏。这种破坏导致材料性能的损失与失效,造成资源浪费乃至引发设备事故。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均可以和环境介质发生作用而腐蚀。
对金属材料而言,腐蚀是一种自发的过程。除了少数贵金属(金、铂等)外,各种金属都有转变成离子的趋势。这种向离子化或化合物状态变化的过程,伴随着自由能的降低。
从热力学来理解,物质总是从高能不稳定向低能稳定转变,所以,腐蚀虽然破坏了材料的性能,实际上却使金属处于更稳定的状态。
按腐蚀反应机理,腐蚀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。
>>化学腐蚀
金属与周围介质直接的化学作用,不伴随电流发生的腐蚀叫化学腐蚀。
例如,化工厂里的氯气与钢铁表面反应生成氯化铁:3Cl2 + 2Fe=2FeCl3,这个反应无电流的产生,属于化学腐蚀。
金属在干燥的气体介质中和不导电的液体介质(如酒精、石油)中发生的腐蚀,都属于化学腐蚀。
>>电化学腐蚀
金属与周围导电介质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腐蚀叫电化学腐蚀。大气腐蚀、海水腐蚀、土壤腐蚀等都属于电化学腐蚀。
电化腐蚀过程中有原电池形成并可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。
原电池形成条件:
①有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(或非金属)作电极;
②两电极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;
③构成闭合回路。
以钢铁生锈举例。钢铁暴露在空气中,表面吸附水汽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,O2、CO2及SO2等气体溶于其中,使之成为电解液。有了这层电解液,钢铁表面的铁和渗碳体由于电势的高低,形成两个电极,铁为阳极(负极),渗碳体为阴极(正极)。条件全部具备,无数个微小原电池形成。
当钢铁表面水溶液为酸性(PH<5.6),铁和水发生析氢反应,最终生成氢气及Fe2O3;当水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(PH≥5.6),铁和水及氧气发生吸氧反应,最终生成Fe2O3。共同的产物是Fe2O3,铁锈的主要成分。
表 电化学腐蚀化学反应式
类型
|
析氢腐蚀
|
吸氧腐蚀
|
负极
Fe
|
Fe-2e=Fe2+
|
2Fe-4e=2Fe2+
|
正极
C
|
2H2O+2e=H2+2OH-
|
O2+2H2O+4e=4OH-
|
总
反应
|
Fe+2H2O=Fe(OH)2+H2
|
2Fe+2H2O+O2=2Fe(OH)2
|
4Fe(OH)2+2H2O+O2=4Fe(OH)3→Fe2O3·nH2O
|
由于O2的氧化能力比较强,故在大气中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一般以吸氧腐蚀为主,甚至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,金属发生析氢腐蚀的同时,也有吸氧腐蚀的产生。
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有时候很难明确地区分开来。例如铁在水蒸气中一般发生电化学腐蚀,但在高温时却转化为化学腐蚀,而且很难明确区分其温度界限。总体而言,金属的腐蚀主要为电化学腐蚀,而且其腐蚀速度比化学腐蚀快很多。
|